古代有“共享”出行工具吗(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发表于

标签: 出行方

  一直到民国时期,民间都喜欢租借轿子出行。1919年2月《申报》曾刊载,当时苏州城有方便乘坐的“藤轿”1200乘,租用时以一里为站,每站60文,而讲究一点的“呢轿”租费为每里3角。

  “共享船”,湖边渡口的出行工具

  厉鹗诗曰:“小船如瓜皮,可坐兼可昵”

  舟船作为共享交通工具,以景区湖面或渡口最为多见,南方水乡则更为普遍。唐朝时,租船游西湖便已十分兴盛,唐朝诗人白居易就曾租船夜游西湖并留下《湖上夜饮》诗:“郭外迎人月,湖边醒酒风。谁留使君饮?红烛在舟中。”

  宋朝时最出名的“共享船”,也是临安西湖的游船。西湖的游船多为一种叫“瓜皮船”的小舟,北宋文人苏东坡曾两度到杭州做官,常乘瓜皮船游西湖,其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是一次久雨初晴后,坐瓜皮船游西湖吟出来的。西湖的瓜皮船到清朝仍很多,康乾时的诗人厉鹗诗称:“小船如瓜皮,可坐兼可昵。”

  古代“共享船”用得最多的地方是在渡口。南宋诗人杨万里《甯桥小渡》诗称:“桥坏仍泥滑,舟横隔水呼。岸头危径窄,轿子莫人扶。”诗中的“舟”,就是共享式的渡船。古代的渡船共享特征最为明显,历史亦最为悠久。大型的渡船有专业的船工来撑,一般小船多为“自助”。河不宽时,河岸两边悬绳,过河时行人在船上扯拉着绳子过,有的地方因此称之为“扯船”。

  过去乡村附近的渡船几乎都是共享的,且一般都免费,不少渡船还无人看管,小船自横河边,行人上船即走,有的渡口也会配专人看护撑船。这种“共享船”的购船、修船费用通常由集体捐献或用公田(俗称“摆渡田”)的收入来购置。至今在边远的地区仍可以看到这种“共享船”。

  “共享畜”, 最早的“共享”出行工具

  杜甫诗云:“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古人不仅用牲畜来拉车,更直接骑行。中国古人使用牲畜出行的历史很早,《周易》的“随卦”已有记载:“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由于比车、轿等成本低、花费少,从专门畜养驴马这类有运输能力的地方租借牲口,在古代极为普遍,骑驴、骑马出行就如现在骑单车出行一样。

  古人留下的有关骑驴、骑马、骑牛出行的诗极为丰富。以骑驴诗来说,唐朝有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李贺《苦昼短》:“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等等。宋朝诗人提到骑驴的诗更多,陆游一人的“骑驴诗”就有几十首,如《遣兴》:“前岁峨冠领石渠,即今山市醉骑驴”……

  相对于车、轿、船来说,古人租借“共享”牲畜更早。如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当年读书时便与同学凑钱买驴出租。此事见于《东观汉记》:“(刘秀)随其叔父在萧,入小学。后之长安,受《尚书》于中大夫庐江许子威。资用乏,与同舍生韩子合钱买驴,令从者僦,以给诸公费。”

  马和牛在中国使用很早,而驴、骡是在汉朝时才引入的,但民间骑驴最多。因为驴比马廉价,唐朝时民间就有养驴出租的。宋王钦若等人编修的《册府元龟》记载,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京兆府上奏:“两京之间,多有百姓僦驴,俗谓之‘驿驴’,往来甚速,有同驿骑。”清顾炎武则在《日知录》中称:“尝考驴之为物,至汉而名,至孝武而得充上林,至孝灵而贵幸。”

  与车、轿、船不同,共享畜力很容易弄丢或是弄混,怎么办?古人早就想到了如今共享单车登记注册的办法,实行“簿籍制度”,同时“烙印”。这一办法率先从驿传马中开始,不论是官养马还是私养马,只要供租用的都得注册登记。而在牲畜的身上烙上印记,既可防被盗,还便于找回,就是死了都好辨识,与现代不同公司的共享单车使用不颜色和标记,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