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天涯窝旅游网 发表于
除此之外,相比于传统制造商,多数智能出行硬件创业企业在用户理解和线上社区方面也具有较强的设计开发能力;而且擅长通过网络营销和线上渠道进行销售,这就容易引发销售热潮。
滚滚向前的智能出行交通工具,正面临着哪些问题待解以及哪些大趋势?
但这不意味着智能出行交通工具一片光明,即便是在高居GIGadgets6月6日发布的“GI 周榜”榜首,吸引了近 900 万人围观的通过“摇一摇就折叠”的自行Wheelin也难逃公司破产,项目准备出售的命运。所以智能出行工具一路高歌之时,我们有必要刹下车做以下提醒。
伪需求还是真刚需?
就在人人都在喊“互联网+”“智能化”的时候,我们在开发智能出行交通工具时候的第一要务就需要明白到底是不是刚需,GIGadgets榜单每年都会评出五个最具争议的产品,这些就是典型的游走在伪需求和真刚需之间的产品。
比如今年的便携式代步电动车WalkCar的速度真的并不比人们步行快很多,难道它的存在是让我们的背包里多一个玩具?
智能交通工具倘若只是让消费者为新鲜好奇买单,而不能真正应用于生活,并改善原有的交通情况,那只会成为一时兴起的玩具。在智能硬件普遍自high的市场上,智能出行只有切中微循环痛点,才可能真正上量。
最大的问题:是玩具还是生意?
除了了解用户,智能出行工具行业更加需要把它作为一项生意来做,智能+互联网不仅是让这类工具更加智能,还要求打破原来传统模式,最大化降低成本,通过搭建新型销售渠道,去掉中间环节,解决信息的不对称,来完成销售转化。
这两年老牌自行车品牌美利达都在利用压缩门店成本的形式来从中获利,捷安特也开始让专卖店卖不同的产品来救急,这对新型创业公司无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这至少包括:
1、如何构建自己品牌的SKU,是几款简单代表性的产品,还是机海战术?
2、如何搭建销售路径,是线上做互联网渠道,还是发力线下,还是O2O模式?
3、如何在产业链各环节节省成本?
4、如何在成本优化的基础上,提升售后体验?要知道出行设备属于易耗损硬件,但普遍售后服务体系无法跟上,售后服务体验较差。
这显然不只是需要完成销售渠道、成本与盈利的平衡。
最后,我们说说趋势:更智能、更小、更轻便、续航更长
还是以GI social power award GI社交力量奖为例,这是全球每年 50亿人次看到的产品视频,这些鼠标行为(浏览、转发、评论、赞)的数据取代了“专家评委”的主观判断,让民众和草根用脚投票,也算得上是未来的趋势,从这里我们看到:
更智能,比如贝鸟K1智能携行车搭载GPS定位追踪系统,可以通过App查询位置以及启动调速;还有能飞起来的汽车AeroMobil ;更轻便,比如刚说的AeroMobil ,机身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打造而成,轻得不敢相信是飞机。
更便携,比如与 GIGadgets 合作的可变形童车 Taga Bike,这个名副其实的都市出行利器,通过两侧独立滑轮,它能够轻松骑上路,可快速折叠展开。2016年4月7日,它在 GIGagets 上的关注达到了169762080,获得亿级流量,直接导致厂商在今年7月前的库存全部卖空,而后Taga 2.0 登录众筹,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筹得 168 万美金。
另外,持续续航时间更长,更安全也将成为大势所趋。
只是目前大部分出行硬件还处在集中创新研发阶段,最终形态也在探索期,能被大众接受和广泛应用的“爆款”尚未出现,但我们并不怀疑智能平衡车、智能自行车、智能电动滑板车、便携式电动车等的未来,或许襁褓之中的他们,正在酝酿一场出行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