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大阅兵装备背后的工程师戴天方[组图]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天涯窝 发表于

标签:

戴天方经常讲:“我们这工作,做事一点不能糊弄,既然做就做好。我觉得我很幸运,我的爱好,也是我的工作。”“数控加工技术日新月异,时刻掌握最新技术手段并合理应用到工作中,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戴师傅热爱数控,工作是他的兴趣不是负担。”这是戴天方身边的同事对他工作态度的共同评价。戴天方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机械制造,小时候的玩具不是被玩坏的,都是被拆坏的,“这是一种幸运,能把爱好变成职业”。同样的工具在匠人戴天方手中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去年某项目产品需要在金属块中打入一个直径与深度比为1:40的细深孔。这需要专业钻孔机才能作业,戴天方用普通的麻花钻配合钻枪,及时降温缓慢操作,实现了几十万设备完成的效果。  封晓东摄影  >>大国工匠图片专题

戴天方,全国劳动模范,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二三九厂)首席技师、机加车间职工。在历次阅兵中,武器装备的亮相都备受外界关注,而大家却对阅兵装备背后的工程师知之甚少,戴天方就是其中的一员。

机器的轰鸣声中,工人们正忙碌着。在数控设备操作平台上,看到的他,中等身材、剃着光头、戴着黑边眼镜,眼前的他笑容谦逊,斯文中透着一股顽皮,平易中透着一股自信,盛名之外彰显从容、淡定。他的面前,数字、文字和符号组成的指令在显示屏上不断跳动,他的身后,车床设备正在执行切割指令,乳白色的切削液飞溅流淌,无数航天产品的精密工件正是在这里生产完成的。

1989年,19岁的戴天方技校毕业后成为239厂的一名普通工人,成为最早接触数控机床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仅仅4年时间,他就通过自学练就了异形薄壁加工、非圆截面舱体加工的绝活,被同事们称作“戴一刀”。

今年是戴天方与机床打交道的第26个年头,他经手的金属件已过万件,亲历了我们国家近年武器装备的研制、定型、批产的循环。“每逢阅兵,看到自己参与的作品经过天安门广场,我就觉得值了!”戴天方说。

从普工到首席的钻研之路

“爱琢磨,爱鼓捣,手还特别巧。”认识戴天方的人都这么评价他。工作中更是喜欢琢磨手里的活,喜欢挑战有难度的东西。他总爱跑到废料堆或者工装库,想方设法利用现有生产资源,将废旧工装进行改造后使用。某产品曲面弹翼真空吸附夹具、超大直径孔镗刀盘、万向节百分表架、五轴铣头拆卸工具都是他的“杰作”,光这些就为厂里节省了数万元的成本。

“今天我们的讨论主题是某型号产品某零件的加工干涉和精度控制问题……”“我们要通过今天的讨论针对某零件的加工耗时长、效率低、易变形问题提出工艺优化方案……”这就是在戴天方在班组技术质量交流会上经常出现的内容。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生产上,让戴天方感受到了“技术的力量”,反过来更加激励他继续向更高更新钻研,正是这股“爱鼓捣”、“爱学习”的劲儿,练就了他高超的专业技能,丰富了他的知识储备,从比较简单的三轴联动、四轴联动到现在的可加工复杂曲面的五轴联动龙门式加工中心,设备用的得心应手,技术练得炉火纯青,产品干得巧夺天工,他随之也成为了航天科工集团首席技师和十大技能高手之一。

通常来说,研制样品要比批量生产复杂得多,更需要丰富的实战经验,而戴天方总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负责某航天产品尾舱的加工过程中,戴天方克服工件加工余量大、形状复杂、尺寸精度高、加工耗时长等难点,反复调整切削数据,采用多层面、小切深、快进给、轴向旋转等工艺,克服了舱体自身刚性差,切削易变形的问题,提高了加工精度,将加工时间由30小时缩短到10小时。

在加工某新研制的重点产品油箱铸造模具时,戴天方运用五坐标铣头不定角度曲面外形轮廓铣削成形,尽可能减少装夹次数,并设计新型工装,用两面装夹来保证左右芯盒的一致性,10天完成了11个月的工作量,而且使得油箱总体合格率从16%提升至86%,给单位创造了千万元级的经济效益。

攻破技术难题,突破创新瓶颈……戴天方类似的攻坚事例不胜枚举。

从手动操作到全自动化生产,从较为简单的三轴联动、四轴联动到现在的可加工复杂曲面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时间对于个体和时代有着相同的意义。26年间,戴天方在完成自身成长蜕变的同时,也见证了我国航天数控设备的升级换代。“技术就是经验的叠加与时间的磨砺。”他这样总结。

把难事干成干好,让产品成为工艺品

“我觉得我很幸运,爱好成为了工作”。戴天方经常这样讲,他爱这份职业,甚至视车间为“家”,视产品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