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天涯窝 发表于
随着航天产品的更新换代,转型升级,厂里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产品日益增加。研制产品加工难度大,可参照、查询的资料少,比起批生产产品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每每有关、精、重产品部件流转到机加工序,他总是主动请缨敢于担当。
“我多承担一些,摸索些经验出来,后续加工就容易多了”。戴天方总这么说。在他的《加工随笔》中记录着数控刀具改进、保证精度、减少误差的一次次心得,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使《加工随笔》从量的沉积变成了质的飞跃。
“这活儿交给戴师傅,我们晚上睡得踏实”,某型号主任设计师曾这么说过。那是院重点产品油箱试制阶段,工件结构复杂、极易变形、制造成本高,面对首件生产,别人都直摇头,不敢上手,重担又落到了戴天方的身上,他遇事不慌,系统地分析几何参数,修改优化工艺方案,产品首件试制一次性成功。厂工艺副总师的一篇《他为什么要先加工一个Ø 30的孔》更是把戴天方“把活干到精致”这个“强迫症”从工艺原理的细节上进行了揭秘。
在加工某新研制的重点产品油箱铸造模具时,传统的加工方法装夹次数多,“这么加工,得加工到什么时候才能完啊”。一想到人力物力的耗费,他又坐不住了,充分利用设备加工能力,设计制造新型工装,这次革新仅用1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近3个月的工作量,大家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多年来因为生产任务紧,身为组长的戴天方几乎每天都提前到岗最后离岗,双休日也有八成在机床旁度过,每每说起这些他都流露出对亲人的愧疚之情。寒来暑往,昔日的小伙子已步入中年,长期满负荷工作,他患上了高血压和颈椎病,膝关节损伤肿痛,睡觉还要带着护膝,很多同志也劝他“别太拼了”,他总是那句话:“闲不住”。他靠自己的言传身教,给什么叫奉献进行了最好的诠释,为航天精神的代代相传,竖起了一个文化标杆。
让1个成为N个
“手艺人一生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戴天方说,“传帮带”是匠人最后要走的一段路。
戴天方一直对发生在自己和师傅之间的一件小事记忆犹新,而这也成为他践行“传帮带”机制的重要动力。那时他刚入厂学徒不久,年轻气盛,觉得操作已经很流畅了就有点“飘飘然”,结果操作失误把一件产品加工“漏”了。当时他心里很害怕,因为那个产品很贵,但是师傅说,“别紧张,有我给你签字呢。现在不是害怕的时候,是要吸取教训的时候。”回忆起师傅,戴天方的眼里满是感动。戴天方告诉记者,师傅没有责备他,而是在分析出现差错的原因后,在质量问题处理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将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不久前,当徒弟小刘出现操作失误时,戴天方做出了与当年自己的师傅同样的选择。
“生产任务是最好的老师,人才是在真刀真枪的实战中培养起来的。”“师傅有担当,徒弟才会有底气。”这是戴天方班组人才培养的重要思路和特色。从2004年成为班组长至今,戴天方一直把教授徒弟,培养年轻技工作为重要的传承使命。
“戴师傅总是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就像是我们的兄长。”戴天方班组成员宋保柱对记者说。2008年12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以戴天方的名字命名了其所在的239厂机械加工部数控三组。几年来,这个班组走出了五位班组长,数位高级技师,近10位获得市级以上数控比赛优秀成绩的选手。2014年,以“戴天方班组”为核心组建的“戴天方技能大师工作室”被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成为“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在戴天方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多的运行,戴天方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完成工艺优化87项,完成年度策划目标的108.7%,更多的技能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在这个团队烘托下正在迅速成长。
“技艺的传承需要学习、积累、再传授的过程。”戴天方把技能人才的培养大致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5年,是给予期,即企业对技术工人进行培养,技工个人不断充电学习,这时投入和产出可能并不成正比;第二个阶段是5~20年,这是技工技能的平稳输出期,技能能够转化为优质的产品;第三个阶段是20年以上,这时技能的输出会发生转变,虽然身体机能减退,但是经验和知识的累积却达到最佳状态。戴天方说,技工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出现突破需要时间和耐心。今年,是“戴天方班组”被命名的第八个年头。回首八年来班组的人才建设之路,既有坎坷,又有成果,但不变的是班组对于人才的重视与渴求。聚是一团火,散为满天星,戴天方班组的人才培养创新之路将永远不会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