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天涯窝 发表于
在骑行强势回归的背后,同样是相关配套的滞后。机动车占道之余,自行车正在经历不亚于机动车的停车难问题。虽然商业用地都有非机动车车位的规划要求,但为了避免自行车乱停乱放影响外广场美观,非机动车位往往被放在地库角落或附近高架桥下等极隐蔽的位置,虽通过了规划验收,却并不能真正为骑行人群提供便利。
随着骑行的时尚化和便捷化,自行车已经不再是低收入的代名词,相反可能代表着更强劲的消费力。特别是社区型和区域型购物中心可以此为契机,优化骑行配套设施,设置指示明确的自行车位、提供更好的看管和陈列服务、为骑行人群提供更衣室和淋浴室等,增大消费者骑行购物的意愿。例如挪威Fornebu S购物中心专门开发了自行车公园和地下自行车停车场,引导和鼓励消费者选择自行车作为出行交通工具。并在购物中心的主入口设置自行车专用道,方便骑车者的到达和离开。
把对低碳出行的“鼓励”变为一种
消费者看得见的价值观:公共交通抵达优惠
北京近80%的购物中心在通过为机动车设置停车优惠聚客,却没有购物中心为通过公共交通方式或非机动车方式到达的顾客提供优惠。在交通拥堵愈发严重的一二线城市,拥车已不再是购买力的代名词。结合购物中心积分体系,尝试联合交通部门等外部资源共同鼓励消费者通过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方式到达,不仅可以扩大购物中心的聚客面,也能有效降低碳排,树立购物中心低碳环保的绿色形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均碳排量远低于乘坐私家车的碳排量。购物中心通过落地的鼓励措施来激励消费者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到场比口号式的理念传播更为有效。例如永旺与铁路公司、交通局合作,设置IC乘车券福利系统“クテポ”,通过公共交通方式抵达购物中心的消费者可以在此系统里进行积分,凭积分可以换取购物券等福利。
设施换流量,整体减排:
停车设施社会化
近郊购物中心停车设施的社会化,可在聚客的同时实现减排。购物中心公共交通配套往往较周边地区更成熟,以达成聚客目标。随着城市边界的拓展和市中心住宅价格的攀升,居住和工作分离的通勤人口越来越多,早晚高峰的拥堵已成为常态。近郊购物中心开放停车设施,为通勤人口提供中转换乘节点,不仅能在工作日高效聚客,拉升随机型消费,而且能够鼓励更多人选择公共交通抵达市中心,通过压缩城市居民自驾距离和缓解市中心拥堵两方面减少城市碳排放。例如永旺名古屋茶屋店与交通公司合作建立了停车换乘系统,供消费者将车停放到永旺的大型停车场,再从停车场内的公交站乘坐公交车前往名古屋中心上班。居民下班后,则先以公共交通方式抵达购物中心的交通枢纽,再开车回家。购满5000日元的永旺商品券即可免费停车一个月。这一措施不仅为上班族带来了便利,缩减自驾距离有效降低了碳排放,也为购物中心带来了更多客流。
以活动强化低碳出行的时尚标签,
激发居民低碳出行的内生型动力
在城市消费升级的趋势下,购物已经从功能型消费,变成了审美型消费,甚至价值观型消费。相应地,购物中心的内核也不再仅仅是一种功能的聚合,而是一种人文内涵的提炼与表达。购物中心作为开放性最强的公共会客厅,承载并引领着普通城市居民对时尚的全部想象。进入优质购物中心的品牌、活动、人群都会被其贴上时尚标签。购物中心通过活动等形式倡导低碳这一行为,为低碳生活贴上时尚标签。低碳则为购物中心贴上公益标签,提升购物中心的品牌价值。2013年起,侨福芳草地开始举办复古骑行节、低碳生活节、单车展览等活动,集结时尚潮流的骑行达人和低碳生活者,通过现场互动及媒体报道,引导消费者践行低碳出行和绿色生活理念,树立了国内购物中心中首屈一指的低碳形象。
为社区商业赋能,实现结构化低碳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