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天涯窝 发表于
专栏2 提升山地户外运动装备制造水平
支持建立世界领先水平的山地户外产品研发中心,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撑体系。
开展重大技术应用示范和推广,对产品研发与设计的创新技术、产品营销、零售商业模式等环节的先进经验进行推广普及。
加强示范引领。推动山地户外运动服务标杆引领,精心选择一批特色鲜明、产业要素丰富的地区和项目,创建一批具有引领价值的山地户外运动精品。建设3-5个国家级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区、50条山地户外运动精品线路、50个山地户外运动精品项目,加快山地户外运动营地星级建设。
完善产业布局。围绕全国地势、地貌、资源分布特点,优化空间布局,打造“三纵三横”的全国山地户外运动战略布局,积极推进资源相近、产业互补、供需对接的区域良性互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山地户外运动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带。统筹规划、科学优化项目布局,大力发展登山、徒步、露营、山地自行车等大众项目,稳步发展高海拔登山、攀岩等专业项目,积极拓展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的新形式和新内涵,推动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的健康发展。
专栏3 布局山地户外运动空间
“三纵三横”是以自西向东地理层级的划分作为基准,包含了我国地势的三大阶梯、山川地貌的特点;以自北向南的温度带划分以及地形地貌等差异作为参考,包含了气候、植被、景观、水文、地质、人文等各种特色。以现有的山地户外运动聚集区为标准,包含了徒步、自行车、自驾游、漂流等项目。主要的布局架构如下:
1.沿太行山脉的500公里步道线路,以及沿京杭大运河、串联徽杭古道、徐霞客古道的户外运动线路,共同构成的我国东部纵向山地户外运动带;
2.西安至成都的骑行和徒步线路;
3.沿青藏公路(西宁经格尔木、唐古拉至拉萨)的骑行和徒步线路;
4.沿丝绸之路的山地户外运动线路;
5.沿318国道的骑行和徒步线路;
6.沿长江及两岸的山地户外运动线路。
推动融合发展。推动山地户外运动需求升级形成耦合效应,积极打造高度智能化、网络化和互动化的产业融合体系。发展智能科技山地户外运动产品,推动山地户外企业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硬件和各类主题APP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山地户外旅游,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景区景点拓展山地户外运动旅游项目,打造优质户外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和挖掘康体大数据,推动山地户外与健康服务融合发展。
专栏4 推动“互联网+”山地户外运动
大力支持山地户外运动O2O模式,充分利用和挖掘健康群体的大数据,通过构建联网的信息服务功能平台,支持山地户外运动的场地预订、向导预约、运动社交、运动品销售、运动康复等APP开发,不断优化运营管理模式,丰富经营服务内容,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大力支持智能联网模式,顺应发展需求,将移动互联、创新的运动理念与传统行业相结合,打造物联网互动山地户外运动平台,实现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融合发展。
(五)积极引导大众消费
丰富产品供给。大力推广适合公众广泛参与消费的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积极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山地户外运动重点项目健康发展,鼓励登山、露营、徒步、山地车、攀岩、高山探险、户外拓展、峡谷漂流等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发展,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层次化、多元化消费需求。
引导消费理念。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山地户外运动的知识和方法,推介各类山地户外运动场所和消费信息,鼓励利用各类社交平台,提升消费体验,积极引导和激发居民消费意愿,促进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增强公众自觉参与山地户外运动的意识。
(六)健全安全救援体系
打造安全急救网络。加大对山地户外运动安全教育、救援的工作力度,规划建设山地预警、报警系统和山地户外应急救援系统,打造山地户外运动参与者信息管理和行迹追踪系统,建立便利、全覆盖的山地户外救援服务体系。
加强安全信息警示。建立山地户外运动目的地风险等级信息库,积极更新发布山地户外运动目的地周边地区的天气状况、交通管制等信息。完善风险多发区域的安全警示、紧急救援、消防、安全防护等标识信息。
建立应急救援机制。稳步推进山地户外救援队伍建设,强化预警、控制、救援、装备、保险应答演练,逐步建立健全综合救援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集救援、医疗、运输一体化的全方位水陆空应急救援服务体系。